被称为“牙茅”的通策医疗被“拔牙”。
10月24日晚,通策医疗(600763.SH)公告称,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39亿元,同比微增0.14%;净利润5.15亿元,同比下滑16.92%。
通策医疗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通策医疗的蒲公英分院贡献2.98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由于目前处于筹建或培育期,部分仍在亏损、生产力尚未充分释放,所以新增蒲公英分院净利率仅8.5%,这是公司战略主动选择的结果。
二级市场上,吕建明曾一度表示“股价不跌到30(元)不回购”。但公司年内股价已跌去约四成,9月14日,公司发布回购股份公告,拟以1亿元至2亿元进行回购。
一年开店10余家收入止步不前
通策医疗是一家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主板上市公司,致力于打造有使命感、将医学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结合,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大型口腔医疗集团。
2022年半年报显示,通策医疗拥有已营业口腔医疗机构65家。而2021年半年报和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已营业口腔医疗机构分别为50余家和60家,一年新增了10余家。这相当于公司近一年来,每个月都有一家新的口腔医疗机构开门营业。
然而,开店扩张并未给通策医疗带来业绩增长。
10月24日晚,通策医疗披露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称,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1.39亿元,同比微增0.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5亿元,同比下滑16.92%。
其中,第三季度,通策医疗实现营收8.21亿元,同比微增0.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0亿元,同比减少18.47%。
对于业绩下滑,通策医疗把主要原因归纳为逆势扩张、储备人才和消费者因集采导致的观望情绪等。
具体来看,通策医疗表示,公司在2022年逆势扩张的战略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准备,特别是为后集采时代做准备,扩大生产力,主动降存量支持蒲公英发展,90%以上的专家都在支持蒲公英医院快速发展,目标是让蒲公英医院在最短时间成为当地第一的口腔医院。
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通策医疗存量医院门诊人次同比下降1.7%;蒲公英分院贡献2.98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2%。
在报告中,通策医疗解释称,蒲公英分院目前处于筹建或培育期,部分仍在亏损、生产力尚未充分释放,所以新增蒲公英分院净利率仅8.5%,是公司战略主动选择的结果。
增加人力成本近4000万
为实现逆势扩张,通策医疗目前还处于人员扩张期。
通策医疗介绍,公司储备大量人才,人力成本支出攀升,主要是杭口集团为新建的城西总院区、紫金港医院、滨江未来医院等大型口院以及新设蒲公英分院的医护人才等储备共计1000余人,第三季度增加人力成本近4000万元,降低了当期利润,但充足的医护团队储备将成为医院人才的蓄水池,疫情之后将成为医院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集采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把种植牙服务做了科普工作,绝大多消费者了解了集采以及种植牙,提升了口腔意识,咨询的客户大幅增加,但是下单的人少;集采导致的观望情绪,有望在后续放量,为此公司在蒲公英分院布局及医护人才储备两个方面均做了充分准备。
疫情之下,通策医疗也受到不小影响。
通策医疗介绍,2022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包含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的部分,疫情对公司的影响仍然持续存在。
不仅如此,通策医疗认为,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担忧的影响,目前大家的存款意愿上升,消费意愿不足;后续消费意愿的逐步回升将带动口腔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
通策医疗近日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2022年是发展年,年初制定策略,预计今年困难情况下逆势发展,争取明后年发展的空间,多开蒲公英医院,筹备新的总院,储备上千名人才。
股价下跌四成拟花超1亿回购
二级市场上,2022年以来,通策医疗股价震荡下滑,年内已跌去约四成。
有意思的是,2021年11月,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曾公开表示,“股价下跌我没办法,我只管开店,不跌到30(元)不回购”。
然而,9月14日,通策医疗发布回购股份公告,主要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其拟以1亿元至2亿元,不超过196.23元/股回购公司股份,本次回购的股份拟在未来适宜时机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截至9月30日,通策医疗本次回购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合计为58.2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1816%,回购成交的最高价为132.334元/股,最低价为116.34元/股,支付的资金总额为人民币7224.33万元(不含印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通策医疗的回购对提高公司股价作用并不显著,公司当前股价较回购公告日有所下滑。
市场信心不足,也是源于通策医疗自身的问题。
10月11日,通策医疗公告称,公司及相关人员于2022年8月22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通策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釆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
2021年10月19日至12月30日期间,通策医疗与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涉及金额1.43亿元,但公司未按规定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且未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记者 刘方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