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随着中国平安披露2022年头两月保费数据,A股上市保险股前2月保费情况已经全部出齐。
3月15日,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安今年前2月原保险保费收入1831.53亿元,同比增长1.22%。
其中,平安财险实现保费收入475.31亿元,同比增长10.97%;平安寿险1287.88亿元,同比跌1.61%;平安养老保费实现36.89亿元,同比跌22.60%;平安健康实现保费收入31.46亿元,同比增28.30%。
前两月人身险保费仍在分化,但亦有边际改善
整体上看,从6家保险公司主体看,前两月保费收入情况中,仅中国人寿增速下降,前两月共计实现保费收入2540亿元,同比下降约5.04%。
其余主体当中,按增速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国华人寿同比增速56.20%(保费76.55亿元)、中国人保同比增速17.04%(保费1592.46亿元)、中国太保5.94%(保费1048.42亿元)、新华保险5.2%(保费463.84亿元)、中国平安1.22%。
分业务看来,各子公司反馈的头两月保费数据依然延续此前收入特征,产险持续修复,人身险继续分化。
但值得欣慰的是,人身险业务保费虽仍在分化,但增速下降的中国人寿和太保寿险头两月情况与1月份对比,已经出现明显改善。
其中,中国人寿首月保费下降5.34%,但前两月数据降幅收窄至5.04%;太保寿险首月保费同比下降至1.1%,但在包含今年2月数据后前2月保费增速实现转正,同比增2.3%至738.88亿元。
人保寿险方面,公司头两月实现保费收入533.84亿元,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长26.4%。
与此同时,与首月对比,健康险业务单独统计的两家子公司保费数据也得到极大改善。
除平安健康险外,2022年首月,人保健康累计实现原保险业务收入84.61亿元,同比下降6.56%;但今年前两月,人保健康保费收入已经提升至141.04亿元,同比增速也提升至增长7.6%。
产险方面,2022年头两月,太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309.54亿元,同比增长15.7%;人保财险实现保费收入917.58亿元,同比增长13.6%;平安产险同比增10.97%。
人身险市场仍有近10倍预期增量,非寿险准备金管理龙头险企利好明显
二级市场上,自3月以来,保险板块再次掉头向下,截至发稿跌幅已扩大至近16%,位居申万二级指数跌幅榜第25位,非银金融板块跌幅首位,个股方面表现均有不佳。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认为,当前保险行业仍处在向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必经的阵痛期,仍然看好保险行业长期满足客户健康管理和养老需求的发展前景。上市保险公司在行业向高质量转型过程中先试先行,积极布局健康管理服务和养老产业,最有可能率先走出瓶颈带领行业进入下一轮快速发展期。但当前大健康、大养老产业仍在布局中,同时负债端面临人力规模下滑但人均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等问题,导致基本面持续在底部徘徊,预计还需给予上市保险公司转型时间。
在刘欣琦看来,短期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有利于低估值、高股息的保险板块;同时在“稳增长”预期下,有利于改善市场对保险资产端潜在风险的悲观预期。
据奥纬咨询发布的中国人身险行业报告显示,尽管行业短期面临增长疲软,但当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10000美元后,人身险保费规模年增长率预计将高达13%,并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人身险市场。到2040年前后,我国的人身险渗透率有望达到11%-13%的稳定水平,在2050年预计可实现45万亿元的保费规模。
“近10倍的预期增量意味着,当前我国居民仍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医疗险、养老年金、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的保障缺口尤为明显,这些需求将成为中国人身险市场未来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钱行总结道。
另一方面,3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7号)》,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据悉,《实施细则》作为《保险公司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配套文件,从补齐制度短板、加强内控约束、细化精算意见、形成同向合力四方面出发,进一步加强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监管,在操作实务上对保险公司下达要求。
国泰君安刘欣琦团队分析认为,《实施细则》通过精细化准备金计量标准引导保险公司提升准备金计量的准确性,从而提升非寿险行业盈利的真实性,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龙头险企得益于历史上准备金计提更加审慎充分更为受益,并且近年来积极通过业务质量改善以及理赔效率提升释放冗余准备金,有利于实现盈利增长超预期。
标签: 保费收入